——记抗“疫”期间身边感动的人和事
2020年春节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失去了原本的缤纷色彩,年的味道本就似有似无,最后更是在一天天的防疫抗疫工作中渐行渐远。印象中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在春节期间不曾和父母姐弟相见,连在苏州工作的侄儿回宜城二十多天都未能谋面,感叹疫情紧张的同时,也深感医务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不断的是亲情和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勇气。因在门诊部工作,自疫情爆发以来,深深感受到一线医务人员的忙碌与付出。回顾近一段时间,平凡的日子忙碌又充实,身边不乏许多令我感动的人和事。
1月19日,门诊部接到院部要求,建立预检分诊点。2月8日元宵节这天,恰逢有雾,露天站立着为来院人员测量体温并询问、登记的志愿者和护士眉毛被露水打湿,化身为“白眉大侠”。早春二月,气温颇低,电子体温枪显示体温太低,而他们不约而同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测量完毕便将体温计“藏”到腋下保温。当这一幕映入眼帘时,我心生感动,他们在风中忙碌着,不叫苦不叫累,只是想方设法地化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一天清晨,我早早来到发热门诊,推开诊室门,看到刚下夜班的医生穿戴整齐伏桌小寐,虽然看不出他是谁,却知道他一定累了。在发热门诊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工作期间不宜到处走动,而和他们搭档的发热门诊护士则会尽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准备诊疗用品,打饭,泡面......疫情面前,同事间的关爱格外暖心。
有一次我在龙山院区上班,午餐时间到了,我们替发热门诊的毕慧医师带了饭,还用记号笔作了标注,结果,很长时间过去了,发现她还在诊室问诊,联系检查、会诊等相关事项,饭盒静静地摆放在诊室外的小桌上,早已失去了温度。当天傍晚下班时,透过诊室明亮的窗户,发现接班的医师也在忙着,不知道这位同事是否也是饿着肚子?
随着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工作量见增,在人事科的安排下,来自院内多个科室的医护及行政科室人员纷纷前来门诊做志愿者,帮助车道及步行来院的人员测量体温、陪检、登记,这些援军的支持让人倍增力量。
抗疫至今,我已经不记得去过多少次物流中心,这一个月去的频次可抵得上过去一年。每每去物流中心领取物资时,总能看见物流中心主任及其他同事俨然如一个个搬运工,忙碌不停。“今年过年不放假,天天上班已经习惯了!”一位师傅把我需要的物品交给我时温和淡定地说。是啊,大疫当前,多少人在默默无闻地发光发热。
平凡的岗位、熟悉的人们也常常让我感动。门诊部的张媛媛主任年前就将孩子安置到乡下,只为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张勋秀副主任带病坚持工作,只是利用下班时间输液治疗。导医台的丁帮华护士今年就要退休了,但在年初二原本难得的休息日里接到加班的电话后还是告别年迈的父母,从东至包车返回医院。护士汪玉珍大年初一刚刚到达乡下父母家,接到电话后也是二话不说骑车冒着细雨到达龙山院区,增援门诊。发热门诊的吴洁在生病的情况下依然投入了工作,护士郑英整个春节假期里仅仅是大年初一上午因家里有事休假半天。这些人都是我可敬可爱的同事,相信这段忙碌的日子因为一场疫情将来会成为一份难忘的回忆。
每天出入小区门禁时,和一位瘦瘦的居委会大姐天天见面,她得知我在医院工作,言语中很关切,她说她也是每天在这里守着,她记住了许多出入的居民,斜风细雨中,她的笑脸带给我一股暖意。
晚间与在乡下的父亲打电话,他说他每天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在村口值班值守,经常走村串户,宣传防疫抗疫知识,每天下午五点半才回家。作为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还不遗余力地为乡村的防疫抗疫工作发挥着余热,尽管他个人因表现突出被省级媒体报道,却并不以此为傲,反而更加低调、扎实地做事,值得我们小辈学习。
晚餐时儿子感叹“好怀念之前天天上学的日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此刻,孩子们发奋学习,身为医务人员的我们积极投身战“疫”斗争中就是最好的选择吧!
立春已过,草木萌发,春山可望,都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会真正缺席,所以,坚信万众一心,战无不胜,一起静候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