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肺炎,与鸟有关
发布日期:2021-02-20 来源:新闻办 作者:ICU 杨晓帆/撰稿 王娟/编辑 阅读次数:2724次
患者金某,女,50岁,头痛乏力5天。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予以对症处理。1周后,手足心出汗,乏力纳差,伴有恶心。再次到医院就诊,仍给予对症治疗。3天后,咳嗽、无痰、呼吸困难,高热,达39.4°,收住感染病科。既往无特殊疾病病史,10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入院后体检,体温39.9°,心率110次/分,呼吸29次/分。精神差,呼吸急促,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其余未见异常。完善辅助检查,血象示白细胞10.08*109,中性粒细胞89.54%。C反应蛋白(CRP)169.4mg/l,降钙素原(PCT)0.91ng/ml。白蛋白26g/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胸部CT提示两肺间质性改变伴肺内渗出,胸膜增厚。入院后初步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予以抗病毒抗菌药物处理,并予以鼻导管吸氧,维持内环境稳定。2天后,病情明显加重,体温仍然高达39.9°,呼吸窘迫,呼吸40次/分。面罩吸氧下,氧饱和度72%,血气分析提示氧分压38.5mmHg。胸部CT提示病变加重,遂转入ICU。
转入后,急行床边超声检查,排除了急行肺水肿,肺超提示有碎片征。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当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严重呼吸衰竭,尿少,内环境紊乱。再者就是病原体不明,抗感染无效。为此,留取了患者的痰液和血液标本,进行了病原体的基因测序。结果均提示鹦鹉热衣原体。真相大白,遂停用所有的抗病毒药物,保留敏感的抗菌药物,加用敏感药物多西环素。经过近2周的积极治疗,患者病情一天天好转,脱离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过渡为高流量氧疗,鼻导管吸氧,并适时进行功能锻炼,1周后顺利出院。最终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染源为鸟类或禽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类主要经呼吸道吸入病鸟的粪便、分泌物或羽毛的气雾或尘埃而感染,也可经破损皮肤、粘膜或眼结膜感染。
该病潜伏期5-21天。临床表现可为流感样症状;也可急性发病,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和肺炎。肺炎表现为开始有发热、寒战、头痛、出汗等常见的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有增高。一般肺部很少有阳性体征,偶可闻及细湿罗音和胸膜摩擦音。肺部广泛受累可有呼吸困难和发绀。
确诊一般依赖于实验室检测:
1、气道分泌物培养,分离物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查。
2 、应用PCR技术检测。
3、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
随着检测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该病认知度的提高,该病的发现率愈来愈高。临床上,一旦发现常规抗菌药物无效的肺炎,尤其是伴有干咳乏力者,应想到该病的可能。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要近距离接触鸟类禽类,切实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