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21-03-03 来源:新闻办 作者:ICU 杨晓帆 阅读次数:2971次
感染离我们很近很近。感染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感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今仍在世界各地肆虐的新冠肺炎便是一种感染。
现在,我们便与大家聊一聊有关感染的话题。
首先,我们谈一谈有关感染的几个概念。
一、何谓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来自宿主体外,也可以来自体内。来自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者之间此消彼长。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病原体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关系。
二、何谓机会性感染?
有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比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如应用大量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或者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者机械损伤造成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如大肠埃希菌进入泌尿道或者呼吸道,这种平衡就不复存在,从而引起宿主损伤,该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较常见于疟疾、血吸虫病和钩虫病。
混合感染:人体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戊型肝炎。
继发性感染:发生于原发感染之后的感染。
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经存在的感染。
交叉感染:在医院内通过患者或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患者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发的自身感染。
医源性感染: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或因医疗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三、何谓难治性感染?
难治性感染主要是指治疗难度较大、疗效较差、疗程较长的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症感染;复杂性感染(体内装置相关性感染);特殊器官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合并感染;耐药菌感染。
其次,关于感染的“铁三角”。
所谓感染的“铁三角”是指微生物、宿主和抗感染药物。
一、微生物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1、非细胞型:无细胞结构,无酶系统。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等。
3、真核细胞型:有核膜和核仁。如真菌。
微生物的特点:分布广泛(江河湖海、土壤、矿层、空气及物体、人体表面均有大量微生物存在);繁殖快;易变异。
尽早查明病原体十分重要。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少见的病原体。就细菌来说,通常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要熟悉不同病原体的致病特点,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微生物检验非常关键,理想的微生物检验需要满足一下几点:
1.以天为单位到以小时为单位;
2.单一检验到组合检验;
3.标本检测到疾病诊断;
4.检测细菌到真菌、病毒、其他微生物;
5.耐药表型到耐药基因;
6.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高速高效服务临床。
二、就宿主来说,更是最重要的一环。
病史采集非常重要,还有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等。
要明确基础疾病有哪些?下面这些基础疾病对感染的治疗十分不利,或者说,治疗起来十分棘手。
慢阻肺、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等结构性肺病;
糖尿病、慢性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
有无长期激素用药史;
有无长期广谱抗生素史;
是否肿瘤放化疗术后;
是否器官移植术后;
其它引起免疫力低下的情形。
要对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动态评估,使用APACHAE II评分和不同部位感染的评分。
三、感染的“铁三角”中,药物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有效的药物结合其他手段,才可能打赢抗感染这场战争。
通常,我们选择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要做到:早期、充分、恰当;根据可能的病原体;根据PK/PD。
恰当经验性用药的依据源于以下几方面:患者的状况;感染的部位;器官功能及支持治疗;区域流行病学;抗菌药物本身特点。
第三,我们的着力点在哪里?
我们应下大力气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注重基础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研发新型药物;树立微生物思维;防控医院感染。
基础病的治疗十分重要,如有支气管扩张,则首先考虑铜绿假单胞菌菌感染,如有糖尿病,则要考虑有无真菌感染。关注基础疾病,关注病史,关注用药史同样重要。
如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呢?
感染发生后,对免疫系统有着明显的影响,可能造成免疫麻痹、免疫耐受等。适当给予一定的免疫调节剂,非常必要。如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但在应用时机方面的把握仍有一定的难度。
研发新药物,一直在路上。近年来抗菌药物研发又趋热。针对革兰氏阳性菌药物和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依然层出不穷。新药的开发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的武器,永远值得期待。
当然,树立微生物思维非常重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未获得病原体证据时,考虑是否感染,哪种病原体感染可能解释全程?
2.分离或检测的病原菌是否是真正的致病菌?
感染?定值?污染?
分离菌的毒力的强弱,自然野生菌,还是机会致病菌?
分离菌的生物学特性(从哪里来,爱去哪里?)
分离菌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分离菌的体外药敏(MIC、耐药机制等)。
获得阳性培养结果后的微生物角色:
1.诊断的再评估
是否能用一元论解释感染;
对可能致病菌危害性的评估;
已检测到的病原菌的评估;
感染?定值?污染?
2.对耐药菌的认知;
3.对基础疾病的认知。
医院感染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上到下,人人都要十分重视。
注重环境;注重重点科室;注重手卫生;注重多重耐药菌。
常见的耐药菌(ESKAPE)包括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菌。
第四,感染控制的十三种“武器”。
主要包括皮肤、运动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笔者曾发专文探讨,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小结如下。
我们主要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感染的“铁三角”;
2.树立微生物思维;
3.探查感染部位、寻找病原体;
4.从经验治疗到目标治疗。
感染性疾病诊疗四部曲:是否感染(方向问题);感染部位(最关键要素);致病菌的推测;宿主免疫功能的评估。
抗感染四原则:定性(是否感染);定位(病变部位);定程度(评估危重程度);定方案(具体治疗方案)。
抗感染八字“真言”:源自原位,养护除歼(感染源、感染途径、病原体、感染部位、营养支持、综合护理、清除引流、应用有效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让我们更敏锐、更深邃、更缜密、更优秀、更强大。
分享